学龄前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孩子穿松紧带裤要注意什么...
 抓拍宝宝精彩瞬间
 女儿做事很固执,也不在乎...
 智慧妈妈的“保姆经”
 怎样让宝宝睡觉安稳
 宝宝两岁半,这个月出现口...
 儿童营养的八大误区
 宝贝服装 清爽搭配(组图)
 如何认识儿童的营养保健
 7岁,心理发育一道坎
 学龄前儿童该学些什么,学...
 11月,宝宝健康的关键月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学龄前 >> 

学龄前 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心灵里萌发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7-07-24 20:34:41

 

  让孩子学科学爱科学,并走上科学之路,这恐怕是许多家长的愿望。但有些家长却往往将孩子最初的一些科学探索兴趣扼杀在摇篮里。有的孩子非常喜欢收集一些东西,而许多家长往往将之当作破烂,或者怕影响孩子学习而将孩子的收藏品扔掉。家长的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做法,不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也打击了孩子科学探索的兴趣。那么,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孩子产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呢?

  近日,记者在省城济南对一些家长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0%的家长认为孩子的考试分数,是衡量孩子在学校所受教育质量优劣的标准。75%左右的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并且为孩子报了特长班,而这些参加特长班的孩子中,有接近一半以上的孩子,并不喜欢这些额外的学习。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科学家,但是这些家长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去学科学爱科学,回答却大多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多看些和科学有关的书籍,多听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实际上,这些认识存在很大的误区。休 闲居 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兴趣是发明创造之母

  得知山东省科技馆的韩德顺老师对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颇有研究,记者便专门对他进行了采访。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是创造的开始,生活是发明的源泉。

  韩老师说,在省科技馆里,有一个用来启发孩子们对激光认识的“激光射击”模型,旨在让孩子借此了解激光的特性。然而有些家长却把它当作是用来检测孩子射击水平的仪器,让孩子在那里不停地扣动扳机攻击目标,以至于有些孩子玩过之后,产生了“科技馆里有射击玩具”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家长对于如何引导孩子在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韩老师认为,有些孩子在参观完科技馆后,会产生一些新鲜稀奇甚至不切实际的想法,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起码证明孩子在参观了科技展览后是有所收获的。但有些家长往往用“幼稚”、“可笑”、“荒唐”等词语来评价孩子的这些想法,无形中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扼杀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一些有经验的家长,则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因势利导地对孩子的想法进行分析,指出其想法中不切实际的地方,肯定并表扬其奇思妙想中的“科学”含量。这样可以保护孩子对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

  培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并且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也有利于发掘孩子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据韩老师讲,一位威海市的同学,在平时给玻璃窗户上钉子的时候发现,由于钉子太小,很难用锤子把钉子钉进窗框中。于是这个同学就自己进行改进,最终利用磁铁原理把钉子吸附在锤子上,使得钉子很容易就被钉进窗框中,结果这个发明创造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二等奖。

  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济南市经五路幼儿园的艾洪菊老师认为,教孩子记住十个问题,不如引导他们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孩子能够独立思考并且提出问题的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科学素质。家长和老师应该对孩子的这种做法予以肯定和表扬。比如有一次,艾老师的一个学生曾问她:“为什么圆鱼缸里的鱼看起来大,而捞出来却小呢?”艾老师并没有单一地给他们讲解光学折射的道理,而是为孩子们准备了放大镜、方形鱼缸,让孩子看看、摸摸,用放大镜来观察物体,让孩子反复比较,弄清道理。这样就使得孩子们对所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记忆更加牢固,同时还锻炼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使得孩子始终能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兴趣和积极的探索欲望。

  据艾洪菊老师讲,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偶发的科学活动中,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学科学的兴趣。因为,此时孩子的神经高度兴奋、思维灵敏、注意力集中,最容易接受新信息。比如说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偶发的现象或事情,如:“雨后天空会出现彩虹”;“雷雨季节,会看到闪电、听到雷声”;“快下雨时,小蚂蚁结队搬家”等等,当孩子们对这些自然现象提出问题时,家长和老师要敏感地注意,耐心地解释,善于利用它们帮助孩子学习科学。

  包容孩子的天性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论证,近代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在幼年时代,就有一些比较奇怪的行为,而他们的家长,对这些所作所为往往会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进行引导,从而使得他们逐渐成长为科学家。最著名的就是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因为在学校里做了许多“出格”的事,成绩不好而被开除,但是爱迪生的母亲没有说什么,而是自己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是一般的家长并不能包容孩子“出格”的奇怪行为。

  假如爱迪生出生在中国,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会用什么方法来对待这个因为做实验引发火车失火,总是喜欢求根究底的孩子呢?又有多少人能够接纳这样的孩子呢?所以说,包容孩子的天性,往往可以激发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