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留洋妈妈谈外国幼教
 沉迷电视难以与别人沟通
 防止儿童滋长自私心理
 摸透宝宝心 享受快乐穿衣
 难道玩也能玩出个神童?
 别拿入园入学吓唬孩子
 孩子打滚耍赖不要理(图)
 家长育儿的6种错误态度
 对孩子一味表扬是伪教育
 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
 当孩子被贴上标签时……
 认识一岁内宝宝感情的发展...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如何成功地选择一所大学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7-02-09 22:17:54

 

  为什么上大学

  大学的宣传材料中,什么内容最吸引你?是孩子们在小型班级中严肃讨论的照片,还是学生升入研究生院比例的统计数据?就这一问题我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大部分父母可以归入两类:一类认为大学的开始意味着成人的第一年,也是孩子职业阶梯中的第一步。另一类则认为大学是成长的第13年级。即使那些试图调和上述两种观点的父母,他们的偏向也常常会指导这一择校过程。休 闲 宝 贝 网

  大学:成人第一年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毕业之前弄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这是一种将大学视为职业准备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认为(或默想):茭大学是通往职业生涯的第一道门。

  学费,特别是顶尖大学的高昂学费使一些父母在孩子的大学教育方面考虑较多的就业因素。“他们希望学费花得值得,”一位大学入学教务长如是说,“而准职业学院的价值是更容易看到的。”整体经济形势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另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当家长和孩子认为工作机会不多,需要激烈竞争时,他们会更多地将高等教育定义为工作技能培训。

  自然,数据能让人清醒。1996年的一份大规模研究(对象超过10000名学生)报告指出,在抽样调查的1993年毕业的大学生当中,有43%是“不充分就业”,即担任无需大学学位、缺乏职业前景的兼职工作。另一方面,在缩减规模的年代,与商务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行政、经济、金融和市场等)也迎来了一个就业高峰。一些家庭有经济能力且承诺支持孩子接受研究生教育。另一些家庭则没有这样的准备,特别是那些第一次送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当然,有些家庭会指望刚毕业的大学生来支付兄妹的教育费用或为家庭经济出一份力。

  对于将大学视为成人第一年的家庭而言,孩子在哪儿上大学意义重大。他们希望该大学具备孩子所选职业方面的良好历史,或具有使学生容易进入研究生院或获得较好工作的声望,有些家庭想让孩子就读于享有盛誉、排名顶尖的大学。这些父母和学生进行了仔细的早期调查,择校过程经过深思熟虑且目标明确。学术课程的质量、职前实习的机会和经历都非常重要。

  “我不会为了儿子能玩得开心和认识新朋友而花太多钱。”一位母亲说。强调大学毕业前做好职业准备的择校观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 学生的兴趣和大学的专业优势更容易匹配。如某位学生特别喜欢海洋生物学,则他择校的范围会迅速缩小。

  ● 家长支付学费时会觉得更值得,因为钱不会“浪费”在漫无目标的追求上。

  ● 如果大一便具有强烈职业兴趣的学生进入具有相应专业优势的学院或大学就读,他们也许会对学业更有兴趣和动力。大学毕业后,这样的学生更容易在他们所选择的领域中实习、工作或继续进入研究生院深造。

  不过,职业导向的择校观也存在着缺陷。一些大学入学顾问对高中毕业就做出职业选择的学生表示担忧。安阿伯地区绿山学校的大学入学顾问理查德说:那些百分百确信自己职业道路的孩子让我有点儿害怕。年仅17岁,他们对自己了解多少?他们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他们是否将父母的一些期待直接化成了自己的意愿?他们也许根本没有考虑过自己在这个职业领域中是否会开心。

  其他顾问则指出仅仅参照职业相关标准选择大学的危险性。例如,如果你喜欢你的学校,你会更有动力学习。而大学的地理位置、规模、学生团体的多样化,以及体育、智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都会影响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和他们在大学中的充实生活。

  你还记得电影《毕业生》中霍夫曼饰演的本吗?困于鲁宾逊先生为其选择的职业(或说缺乏选择),本发现自己只能麻木地接受“一次成型的塑料制品”般的建议。谨慎深入地评价学生的强项和兴趣才能使他的职业道路更为明晰,并为寻找合适的大学提供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试图取悦或安慰父母。很多学生是迫于父母的压力选择职业道路的。如果一个学生在

  被要求规划未来时热情地提到“金融”,也许意味着“我也不太清楚,不过为了尽快摆脱你们,我就说‘金融’吧”。职业探索需要工作经历与身心的成熟,这些都超越了大部分高中高年级学生的经验范围。父母也许是出于自己的焦虑才会逼迫孩子这么早就进行职业选择。

  如果职业导向的学生选择了一所“专业”学校,应付核心课程,然后发现他们不适合这项工作,之后会怎样呢?他们通常在对大一的成绩感到失望后,突然开始不喜欢某一类职业。痛苦也随之而来。虽然大一时因在学业上感到吃力而挣扎是正常的,但是一旦未来的职业,甚至于职业一开始就处于危险中,他们会感觉更糟糕。

  即使是那些在专业课程中表现优秀的大学生们,后来——当他们毕业后开始工作时——也会发现自己的职业/大学选择不够成熟或不太靠谱。另一方面,如果从一开始大学和职业之间就能很好地匹配,并能热情地持续下去,学生们在成人的第一年显然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始。一位印第安纳州的高年级学生如是说:

  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刚入中学就鼓励我发展自己的音乐天赋,让我清楚了自己的目标。进入高二时,我就知道我将能申请的三所大学,并朝着这个方向调整一切。因此,我很早就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并在大一就已经成为学校顶级交响乐团的二号长笛手。今年夏天,我要面试参加全国各地的很多大型艺术节,我希望明年秋天能够进入一所规模较大的音乐学院继续念研究生。

  大学:成长的第13年级

  这种哲学,对于青少年而言包含着以下观点:

  ● 大学是你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尽情享受吧!

  ● 这是充分探寻自我的时期,拓展你自己吧!

  ● 大学是学习和成长的继续。茭这是敞开心扉的绝佳机会,不要固执己见。

  ● 在大学里要追随你的兴趣,而非职业。

  对于这些家庭而言,大学是火车驶向独立生活之前的最后一站(成长的第13年级)。也许出于怀旧的渴望,一些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暂时不必承担成年人的责任而尽情享受自由。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选择一所具有悠久通识教育传统的大学或学院,他们自己也许就接受过类似的教育。与持有大学是成人第一年观点的父母相比,这些父母在寻找大学的过程中未必不热心。对他们来说,大学的选择也同等重要。不过,他们倾向于让孩子主导选择大学的过程,作为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他们对大学的思维方式有着以下突出的优点:

  ● 在寻找符合某类职业的“正确”学校方面压力较小,不过他们会出于其他理由寻找“正确”的学校。

  ● 学生能自由寻找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地理偏好及广泛兴趣的大学。

  ● 鼓励年轻人不要有过早选择职业的压力,而应探索广泛的学术,进行有创造性的追求。当他们在大二实现某些阶段性的目标后,再决定自己的专业,这无疑是对个人兴趣和强项进行更现实的评价后做出的决定。

  医生曾主修音乐,会计曾研究心理,律师曾学习戏剧——大学里的职业史在每一代学生那里都有很大变化。大学或学院都诚挚地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科学习拓展自己,不要局限于狭窄的职业道路上。他们坚持认为,有意义有报酬的工作通常都要在毕业或实习训练后才会出现。从很多研究学院的角度来看,即使是那些想要成为物理学家或投资银行家的学生,在本科时只要满足毕业项目的先决条件,最好接受通识教育。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大学毕业后去做侍者或在音像店工作,父母将会非常不安。缺乏明确职业方向的学生在毕业后也许需要赚不到钱的五年时间来寻找职业方向。父母担心扩展视野的大学教育观不能给孩子的就业打开更多的方便之门。而且,越来越多的父母难以接受每年花费两万或更多美金让成年的孩子继续进行自我寻找或自我拓展,如果家庭为了筹措学费做出了相当牺牲时尤其如此。

  问题背后的哲学

  一些关于孩子和大学的思维模式充满了问题:

  “入学”是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每年,大学咨询顾问,特别是那些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且很有成就的社区中的顾问,都要准备面对一群焦虑的学生和父母,他们看起来几乎不顾一切要进入某些学校。这些孩子希望将自己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与入学联系在一起。入学申请成为代表他们一切的象征。通常他们希望进入的大学对学生都是千挑万选的。

  有时,这种压力是父母给的,他们坚信孩子能进入一所选拔严格且享有盛誉的大学是他们努力的最终目标,才能证实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的。父母,特别是那些孩子对自身有着很高期望的父母都被警告不要使用这样的语言:“如果你能入学我们都将以你为荣”,“我们知道你会成功”或“你要设定更高的目标并实现它”。这些话只会使“优秀的年轻人就能进入选拔严格的大学”这样的神话继续下去。实际上,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内在能力并不能保证让你进入顶级大学。哈佛大学只录取12%的申请者(筛选掉88%的申请者);但申请者中约有85%是合格的,即具备必需的高学分和成绩以及优秀的论文。

  在大学申请过程中由父母做主且父母以此为傲是有问题的。“我总是担心家长来对我说‘我们对你们学校真的很感兴趣,’”刘易斯&克拉克的入学教务长迈克说,“这些父母经常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担任代理人的角色,但我却赞赏在这个过程中持一定的消极主义的态度。这些过分干预的父母会培养出一个害怕让父母失望、且在处理学校事务方面准备不足的孩子。”

  父母中存在的个人自豪感尽管有问题,但是可以理解。当孩子进入选拔严格、享有盛誉的学校时,父母会感到一种个人满足感。实际上,我们父母会从朋友圈子的赞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西方社会一直流传的神话是优秀的父母必然会有优秀的孩子,他们会进入顶级的学校,过上优裕的生活。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成绩不太好,与其他孩子相比选择也更少,只进入一所寂寂无名的学院,你可能会感觉到某种程度上的失败。你也许担心其他人会消极评价你对孩子的教养。

  上大学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梦想。很少父母能坦率地说他们对孩子未来的希望与自己的过去无关,特别是当父母在人生中有一些重大遗憾时更是如此。当我们的儿子无意中提到他也许会申请我的大学时,我顿时充满了希望和怀旧情怀。

  父母会经常回顾自己刚成年的那段日子,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希望孩子重复自己的一些选择或避免重蹈自己当初的覆辙。作为后见之明,我希望在大学中更重视写作;我发现自己不断暗示我的长子考虑从事新闻业——我的旧梦。而我那酷爱运动、擅长社交和具有创造天赋的小儿子申请大学时,我希望他继续发挥这些长处;不要像我的兄弟们一样放弃梦想而从事更实际的职业。

  不幸的是,孩子们并不会完全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梦想。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想。如果你一直希望成为一名医生、教师或音乐家,却没有足够的支持或资源在这些方面取得成就,如果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满足父母的旧梦之间有冲突,你的孩子将会感到很糟。父母的梦想和孩子的梦想一致,自然皆大欢喜。当它们是被动相连时(“我希望你能实现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注定要失败。

  大学是通向成功的门票。我不止一次听到自己和其他父母说,进入顶级大学是一张真正的“门票”,一张免费的优先通行证,但是,这是通往什么的“门票”呢?大学宣传册让我们相信该大学会直接通往快乐和成功的成年生活。里面的图片都是笑逐颜开、积极专注的学生,无论是在玩飞盘、交朋友,还是期末考试方面都同样优秀。一份大学手册曾就这一点提出警告:上“好”学校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能过上“好”生活。

  威廉姆斯学院的托马斯•帕克教务长所在的大学在很多杂志的排行榜上都很靠前,他将这类父母称为“孩子的设计者”:

  这些孩子自出生以来就上了快行道。他们在学术和非学术领域中取得成就的水平都是不可思议的。孩子父母的介入和压力也令人叹为观止。从这些父母的角度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所有学科或所有活动中获得全年级的靠前排名,那一定有问题。他们忘了青春期晚期正是一个认知扩展和个人成长的时期,而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成功。当学生进入这一时期,他们需要时间去梦想和反思,需要时间去实践自己选择的东西并追随自己的兴趣。实际上,我鼓励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前休学一年去历险。

  帕克指出“压力”与“期待”的区别,“压力”是不断地推动学生去追求卓越,“期待”则是向学生传达“你能成功”的无言的、深刻的信心。

  将大学视为“门票”的哲学忽视了大学只是一种资源,不同学生会不同地使用这一资源。知名大学的学位也许能开启几扇门,但如果学生的自我个性没有成长,生命目标没有明确,也没有发展出适合生存的真正能力的话,名牌大学的学位也没有什么价值。相反,如果学生成绩优异,具备打动未来雇主的高超技能,那么,即使只是一个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或《新闻周刊》上排名靠后的学院的学位,也会像金子一样有价值。

  一所大学为妈妈,一所大学为爸爸。有时候,父母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会公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方也许希望孩子在申请过程中更有闯劲儿,而另一方则坚持无压力哲学。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在大学都有不同境遇,希望把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孩子们。但是一些父母变成敌对的双方,意见完全不同。学生因此也陷入了一场没有赢家的忠诚战争,并必须施巧计来处理这个过程。一些孩子会完全撤出学校选择过程;也有一些孩子为尽力取悦父母双方而同时申请爸爸和妈妈喜欢的学校。这两种处理方法都使孩子远离自己的渴望和选择,也使本该令人兴奋的过程变味。

  大学选择过程也许会使离婚的父母,包括那些共享监护权的家长在离婚后首次聚到一起。如果没有一些家庭基金或为大学预留的特别存款,离婚的父母与孩子应尽快协商列出一份大学清单并商定如何支付学费。

  最理想的情形是,准成年的年轻人在选择大学的过程中得到来自离异父母双方的强力支持。如果离异父母一直共同抚养孩子,关于择校的商讨就只是在孩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转换这一关键阶段如何保证最佳利益的讨论。如果双方仍然存在憎恨,就尽快达成临时协议帮助孩子入学。

  建议父母

  首先个人反思,然后与孩子和家人一起反思这个问题—— 为什么上大学?你更倾向于职业哲学还是拓展哲学?

  如果你与另一位监护人或继父/母的大学择校观截然不同,设法不让你的孩子夹在中间。一个方法是支持孩子主导这一过程,没有取悦父母的压力。另一个方法是避免绝对化的决定,非此即彼的立场。妥协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使你的观点获胜。

  如果你情感强烈地希望孩子将来进入某所/类大学,问问自己为什么。如果答案中你个人的骄傲大于孩子所得,那么考虑你作为一个成年人能为实现自己的新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清晰界定“成功的大学经历”这一说法的内涵,开诚布公地与你即将入大学的孩子讨论(而非兜售)这些想法。

  努力使孩子确信,是否进入大学与对自我的接纳无关,也不会影响他(她)在你眼中的价值。

  编辑:芯蕊

≡ 查看、发表评论 ≡